English

“实事求是”有“北洋”版本

2000-06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“实事求是”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。论起它的词源释义,在《辞海》和一些辞典中解释,差不多都有两个版本。首先看到想到的当然是广为人知的“毛选”版。那是说毛主席在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一文中告诉我们:“‘实事’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,‘是’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’就是我们去研究。”这可以说是“实事求是”的政治哲学版。

另一个版本是“汉书”版,也几乎是每典必录:在《汉书·河间献王传》有“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。从民得善书,必为好写与之,留其真。”说“实事求是”就是“务得事实,每求真是也。”主旨是求真求实。有部成语辞典还用了茅盾先生《子夜》里的句子作例:“我们不论是办个银行,或是别的什么,总是实事求是,不能干买空卖空的勾当。”原来“求是”本质就是“求真”,就是不干买假售假坑蒙拐骗那一套。这可以说是“实事求是”的做人处事版。

对于“实事求是”肯定还有其它的讲法,但够得上“版本”的,我以为可以算上一个“北洋”版——著名的清末创办的北洋大学的校训就是“实事求是”。在北洋大学的后来的北洋工学院1933年3月创刊的《北洋理工季刊》上,首页有一则简短的“国立北洋工学院季刊发刊词”,对于北洋大学的“实事求是”校训颇有一番论说,理出偏锋非算圆满,但实在是对“实事求是”成语的又一诠译。

文中称:“以‘实事求是’为校训之北洋,从未赏铺张学术,付诸铅椠,故为眩世而盗名。惟有技术深研之所至,理工探讨之所达,无可复遏,往往发而为文,以思贡献于社会。”原来,北洋大学成立四十年学术出版并不多,只在1916年出版过“北洋大学季刊”,隔10年才有第二次“北洋大学季刊”编行,到1929年一度为半月刊,又为月刊后为周刊:开始还不是作为学术专刊,只是后来逐渐增加了学术文章,在18年后才又发刊《北洋理工季刊》。堂而皇之的北洋大学,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出过很多人才作过许多贡献,可是出版宣传活动却真是“名”难符实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因就在北洋的校训“实事求是”提倡的是“从未赏铺张学术,付诸铅椠,故为眩世而盗名。”不吹嘘卖弄不欺世盗名,必须要有“深研深达”才付之于文章宣传广告。这是一种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学术态度和精神。

为什么写得少呢?“惟因北洋师生之‘实事求是’也,教师讲授实验之点,恒多于他校,学生上课自习之时数,亦超越乎寻常。教者学者,惟日孜孜,固未获多暇而宣诸纸笔。”原来是实验多,实际多,自学多。北洋作为工科大学,提倡少说少写多学多做干实事,无疑是正确的。时间总是有限的,做得多当然就写得少了。

当然,这番发刊词的解释并非完满,有掩饰推脱的味道,也有自圆其说之嫌。学术繁荣吗,总是与发表文章分不开的。不过那是执行的问题,与校训提倡的精神无干;这里并不论其是否落实、贯彻得怎样,也无须用车毂辘话去要求。提倡多干实事少说废话不写空文,这就是“实事求是”的北洋版,也可以说是“实事求是”的一种学术教育版。

从汉时朴素的“求真论”,到清末民初的“实干说”,再到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的“辩证法”,虽然世纪变迁物是人非,但是无论那种版本的“实事求是”在今天都仍然具有不灭的意义。

(北京黄寺大街24号院 何民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